為了確保經濟增長,中國正在擴大對戰(zhàn)略和新興技術領域全球供應鏈的控制。
從去年到今年,“新質生產力”成為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新名詞。而很多人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理解都是云里霧里。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最能體現新質生產力特征的是現今的新興行業(yè)。雖然當前經濟面臨巨大壓力,但資本對于新興行業(yè)的關注和熱情并沒有消退。也正因為這樣,新興行業(yè)在當前這種大環(huán)境下,依舊能保持非常高的社會關注度。
其實,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全球戰(zhàn)略變化的一環(huán)。面對歐美國家的貿易封鎖,中國正在尋求新的破局之法。新質生產力就是新的突破點。
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是“新三”——電動汽車(EV)、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光伏(PV)。這些行業(yè)仍處于新興階段,但已產生巨大的經濟影響,這三個行業(yè)主要由中國公司控制。展望未來,中國希望擴大對這些和其他戰(zhàn)略供應鏈的控制。
掌控全球供應鏈(現狀)
中國已經是“新三國”無可爭議的全球冠軍。例如,該國占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一半以上。在中國銷售的大多數電動汽車都是由國內生產商設計和制造的,因為中國的電動汽車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質量往往優(yōu)于西方替代品。正因為如此,中國電動汽車生產商比亞迪、小鵬、上汽、蔚來、吉利等品牌正迅速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品牌。據估計,中國已經超過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出口國,這主要是由于全球對電動汽車的需求激增。
中國控制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對電動汽車一個關鍵部件的全球供應鏈的控制更為嚴格:鋰離子電池。寧德時代是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商,其生產的電動汽車電池占全球總電池產量的三分之一??傮w而言,按產能計算,中國生產的鋰離子電池占全球總電池產量的四分之三。由于美國和歐盟為建立國內電池供應鏈投入大量資金,這一份額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盡管如此,預計到2030年,中國仍將繼續(xù)滿足全球至少三分之二的需求。除了鋰離子技術外,中國還迅速成為鈉離子電池等替代能源存儲解決方案的世界領導者。
電池和其他電子行業(yè)所需的關鍵礦物也基本由中國控制。中國公司控制著鋰、鈷、鎳、石墨和錳的大部分開采和精煉過程,這些都是鋰離子電池所必需的。中國還控制著90%稀土元素的供應,甚至超過95%的稀土磁鐵,而稀土磁鐵對包括太陽能光伏在內的許多其他綠色能源技術至關重要。
太陽能光伏是新三大能源中的第三大能源,它正越來越多地為全球電網提供電力。到2030年代初,太陽能有望取代燃煤發(fā)電廠成為最大的電力來源。再過十年,它甚至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整體能源。中國將在這一能源轉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為它目前控制著整個太陽能光伏供應鏈的80%以上,前十大太陽能光伏制造設備供應商全部來自中國。在光伏晶圓生產方面,其市場份額達到95%。
“新三產業(yè)”的需求持續(xù)增長幾乎是可以保證的,因為它們是實現全球能源轉型的必需品。此外,中國在供應鏈上的主導地位還包括風能、水能和原子分裂等可再生能源的生產。
中國企業(yè)占全球風能裝機容量市場的60%。中國每年新增的風電裝機容量比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總和還要多,目前三分之二的風電在中國建設中。全球 15 家最大的風力渦輪機供應商中有10家是中國企業(yè)。中國前三大企業(yè)(金風科技、遠景能源和明陽能源)占全球總量的近三分之一。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fā)電生產國,其水電行業(yè)參與了許多國際大壩項目,這些項目通常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 (BRI) 的一部分。中國也已成為一個基本自給自足的核能生產國,并且已經是全球核反應堆的主要供應國。
這些綠色能源技術占中國GDP的9%,占2023年GDP增長的40%。然而,中國在尖端技術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不僅限于綠色技術及其所需的關鍵礦物。根據ASPI關鍵技術追蹤器,中國已經在44項跟蹤的關鍵技術中的37項中領先世界。除上述內容外,這些還包括人工智能(AI)、通信技術、先進材料制造、生物技術、高超音速發(fā)動機、先進機器人、自主無人機以及量子通信和傳感器。
在這些新興技術中,目前全球關注的焦點是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領導地位。根據研究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中國現在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處于領先地位,騰訊、阿里巴巴和華為是最大的商業(yè)貢獻者。中國現在還培養(yǎng)了全球大約一半的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
盡管出于安全考慮,中國供應商已被許多西方市場拒之門外,但中國仍然是通信技術的全球領先者。華為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占全球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發(fā)展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華為采用5G。
中國也在迅速擴大其北斗衛(wèi)星系統(tǒng),作為GPS的替代品和商業(yè)衛(wèi)星連接。2024年初,中國發(fā)射了世界上第一顆6G衛(wèi)星。雖然6G的全球標準尚未達成一致,但中國公司可能會推進自己的標準,因為預計2030年中國將實現6G的商業(yè)化。
除了尖端技術外,中國還繼續(xù)在重要的重工業(yè)中占據主導地位。例如,中國占全球造船廠產量的50%以上。通過“一帶一路”,中國仍然是全球基礎設施的重要提供者,中國還控制著相關的供應鏈。中國占全球55%的鋼鐵、51%的水泥和59%的鋁產量。這些傳統(tǒng)的、以原材料為中心的行業(yè)是新技術全面占據供應鏈主導地位的支柱。
確保對未來的控制權(理論上)
這里給出的例子證明了中國目前對戰(zhàn)略供應鏈的控制權,但中國也堅定地著眼于確保未來的技術。2024年1月,中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與其他六個部委聯合發(fā)布了發(fā)展“未來產業(yè)”的路線圖。其中包括下一代通信技術、量子技術、新能源和存儲、智能制造、生物技術、新材料、深海采礦和航空航天技術。
為此,中國正在建立孵化器網絡,并積極支持研究機構和企業(yè)進行研發(fā)。該路線圖包括一個雄心勃勃的時間表,預計到2025年將全面投入運營,并預計到2027年將取得相關技術突破。
這份路線圖并非全新的,而是長期由國家主導的創(chuàng)新動力的延續(xù)。早在2010年,中國就推出了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計劃,后來與2015年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合并。新興產業(yè)計劃重點關注七個未來技術領域,包括新能源汽車、儲能和節(jié)能——換句話說,就是“新三項”。
為了培育新的戰(zhàn)略產業(yè),中國有現有和新的大型資助計劃,包括“小巨人”計劃,該計劃確定了數千家具有戰(zhàn)略重要性的中小企業(yè)。這些公司獲得補貼和補助金,以支持他們的研究并幫助他們擴張。中國許多最成功的“新三項”公司已經從這種國家支持中受益匪淺。
然而,這種國家主導的舉措在未來會取得多大成功仍有待觀察。過去三年來,中國越來越多地干預其科技巨頭的工作。這種嚴厲的做法可能最終會阻礙他們的長期創(chuàng)新實力。此外,中國對戰(zhàn)略產業(yè)的慷慨國家支持政策導致美國和歐盟征收高額關稅,隨著中國加倍補貼,情況可能會進一步惡化。
外國投資也基本枯竭。2023年,外國直接投資降至30年來的最低水平,到年底甚至變?yōu)樨撝?。此外,雖然中國頂尖大學在應用研究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許多國際大學和研究機構因擔心中國政府的干預而與中國同行斷絕了聯系。因此,在中國仍然依賴外國技術的領域(如尖端半導體制造)取得科學突破變得更加困難。
中國還在努力解決國內所謂的“內卷化”問題,即國內競爭過熱導致產業(yè)相互蠶食。太陽能光伏和電動汽車行業(yè)都是生產商眾多的行業(yè)的典范,似乎需要進行市場整合。太陽能光伏的價格已經跌到谷底,利潤率已經消失,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公司因激烈的競爭而破產。在這兩種情況下,大型全國性冠軍企業(yè)可能會從眾多小企業(yè)的廢墟中崛起,這可能會導致這些行業(yè)的增長更加不均衡,就業(yè)機會大大減少。這與政府想要實現的目標完全相反。
最后,雖然人工智能和量子技術等尖端產業(yè)確實具有高價值,需要高技能的勞動力,但它們所需的工人也比傳統(tǒng)重工業(yè)少得多??紤]到中國已經非常不平等的財富分配,以及社會福利政策的惡化,人們可能會想知道,這些高價值、尖端的產業(yè)最終會如何惠及他人。